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文字學乙上
Chinese Paleography (b)(1) 
開課學期
110-1 
授課對象
中國文學系  
授課教師
徐富昌 
課號
CHIN2001 
課程識別碼
101 211B1 
班次
01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普306 
備註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 且 限學號單號 且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5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101CHIN2001_01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在於培養對中國文字的深入了解,課程內容主要針對漢字與漢語之關係、漢字的特點、古代漢字、現代漢字及漢字之構形、構意、構字、字義、字量、字序、讀音等問題,進行分析比較,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,因時間關係,課程中無法進行討論。

本課程具體講授內容,涵涉字演變的各項規律及相關術語的解說。前者如構形、構意、形意問題、繁化、簡化、類化、異化、聲化等;後者如累增字、分化字、古今字、異體字、同音字、同源字、右文說、形近字、同形字、繁簡字、一字多形、一字多音、構形模式、構形規律等皆在說解列。課程對古文字材料,包括戰國文字、春秋文字、兩周文字、殷商文字等亦會深入介紹,讓學生學生對中國文字的理論與發展有一全面性的認識。本課程分為上、下兩學期講授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透過分析比較的方式,引領學生對中國文字的理論與發展的全面性認識,以掌握漢字與漢語之關係,漢字與文獻之關係,做為深入瞭解研究中國文字、文學與文化的基礎,並為未來可能的漢字教學提供方法與技巧的訓練。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的教授分成觀念理解與知識學習兩個層次進行,為了讓同學面對文字的材料與處理,具有初步的了解與能力,將設計小篆及金文、甲骨文的摹寫作業,使同學擁有古文字的辨識及書寫能力。

課 程 要 求:
修課同學需寫300-500字自傳一份。
A、需含個人簡歷。
B、需含數位照片一張。(最好是生活照)
C、需將最常用、最有效的e-mail填入。
自傳郵寄:davidhsu@ntu.edu.tw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顧實:《中國文字學》(1925年)
唐蘭:《古文字學導論》(1934年)
蔣善國:《中國文字之原始及其構造》(1934年)
傅介石:《中國文字學綱要》(1940年)
楊樹達:《中國文字學概要》(1943年)
艾偉:《漢字問題》(1949年)
唐蘭:《中國文字學》(1949年)
梁東漢:《中國文字結構及其流變》(1959年)
蔣善國:《漢字形體學》(1959年)
謝雲飛:《中國文字學通論》(1963年)
龍宇純:《中國文字學》(1968年,再版多次)
林尹:《文字學概說》(1971年)
殷煥先:《漢字三論》(1981年)
高亨:《文字形義學概論》(1963年初版,1981年新版)
姜亮夫:《古文字學》(1984年)
經本植:《古漢語文字學知識》(1984年)
蔣善國:《漢字學》(1987年)
裘錫圭:《文字學概要》(1988年)
張靜賢:《現代漢字教學》(1992年)
王寧:《說文解字與漢字學》(1994年)
董琨:《中國漢字源流》(1998年)
許錟輝:《文字學簡編》(1999年)
戴汝?主編:《漢字教與學》(1999年)
何九盈:《漢字文化學》(2000年)
許進雄:《簡明中國文字學》(2002年修訂本)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中考 
40% 
 
2. 
期末考 
40% 
 
3. 
作業、平時考及出席考核 
20% 
 
4. 
請假(含曠課) 
0% 
請假(含曠課)達學期三分之一者,該科成績以零分計算。(依「國立臺灣大學學則」第三十六條)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23  第一講、緒論
1–1、前言
1–2、文字學概說
1–3、文、字概說
1–4、歷代對文字學的研究
1–5、文字學通論性參考書目 
第2週
9/30  第二講、文中國文字的性質
2–1、文字與語言的關係
2–1、文字的演變歷史問題
2–1、文字字符的系統性問題
2–1、表形、表意與表音的體系問題 
第3週
10/07  第三講、文字的定義與起源
3–1、文字的定義
3–2、文字是什麼
3–3、文字起源的問題
3–4、文字產生的歷史進程問題 
第4週
10/14  第四講、中國文字的起源、形成及形體演變
4–1、中國文字的起源
4–2、中國文字的形成 
第5週
10/21  第四講、中國文字的起源、形成及形體演變
4–3、中國文字的形體演變簡說之1
★詳說錄影稿置於NTU COOL 
第6週
10/28  第四講、中國文字的起源、形成及形體演變
4–4、中國文字的形體演變簡說之2
★詳說錄影稿置於NTU COOL 
第7週
11/04  第五講、中國文字的基本法則(結構理論)及檢討
5–1、傳統的六書說
5–2、六書說的爭議與檢討
5–3、三書說及其檢討 
第8週
11/11  第六講、象形及其相關問題討論之一
6–1、象形釋義
6–2、象形分類及舉例 
第9週
11/18  期中考 
第10週
11/25  第六講、象形及其相關問題討論之二
6–3、象形舉例
6–4、象形在六書中之地位
6–5、構形與構意問題檢討 
第11週
12/02  第七講、指事及其相關問題討論之一
7–1、指事釋義
7–2、指事分類 
第12週
12/09  第七講、指事及其相關問題討論之二
7–3、指事舉例
7–4、指事在六書中之地位
7–5、指事與象形之區別
7–6、造字理據之檢討 
第13週
12/16  第八講、會意及其相關問題討論之一
8–1、會意釋義
8–2、由說文會意術語談會意字之分類
8–3、會意分類及舉例 
第14週
12/23  第八講、會意及其相關問題討論之二
8–3、會意分類及舉例
8–4、指事在六書中之地位
8–5、會意與象形、指事之區別 
第15週
12/30  第九講、形聲及其相關問題討論之一
9–1、形聲釋義
9–2、形符與聲符
9–3、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位置 
第16週
1/06  第九講、形聲及其相關問題討論之二
9–4、形聲分類
9–5、形聲舉例
9–6、形聲字之來源 
第17週
1/13  第九講、形聲及其相關問題討論之三
9–7、多聲與多形
9–8、省聲與省形
9–9、形聲在六書中之地位 
第18週
1/20  期末考 
第19-38週
2/17-6/16  第十講、假借及其相關問題討論之一
10–1、假借釋義
10–2、假借與本字、本義之相關問題解說
10–3、假借與引申之之相關問題解說

第十講、假借及其相關問題討論之二
10–4、本無其字與本有其字之相關問題解說
10–5、後造本字之相關問題探討
10–6、假借字產生之原因
10–7、假借綜合字例

第十一講、轉注及其相關問題討論之一
11–1、轉注釋義
11–2、造字之法與用字之法檢視
11–3、轉注成因之異說

第十一講、轉注及其相關問題討論之一
11–4、指事在六書中之地位
11–5、轉注說的檢討
11–6、轉注與形聲之分野

第十二講、異體字與異讀字問題討論
12–4、異體字釋義、來源
12–5、異體字舉例
12–6、異讀字釋義、來源
12–6、異讀字舉例

第十三、古今字及其相關問題討論
13–1、古今字釋義
13–2、古今字形成的原因
13–3、古今字舉例

第十四講:同源字與同根字及其相關問題討論
14–1、兩種不同的概念
14–2、何謂「同根字」
14–3、何謂「同源字」
14–4、同根字與同源字之形成
14–5、同根字與同源字之作用

第十五講:同形字問題討論
15–1、文字結構性質不同之同形字
15–2、同為表意字之同形字
15–3、同為形聲字之同形字
15–4、由於字形生化而造成之同形字

期中考

第十六講:形近字問題討論
16–1、形近字之特點
16–2、形近字之類型
16–3、形近字之形成之過程
16–3、形近字之形成之原因

第十七講:義近形旁的通用問題
17–1、前言
17–2、字例分析

第十八講:一字多形與一字多音
18–1、字形與音義之關係
18–2、一字多形與一字多音
18–3、引申與一字多義

第十九講、漢字部首討論
19–1、何謂部首
19–2、部首、偏旁與字原
19–3、說文部首
19–4、部首演變

第廿講、文字之構形模式問題說解
20–1、繪形象物、烘托顯物
20–2、標識指物、借形寓意
20–3、符號示意、比形象事
20–4、合字會意、加注意符
20–5、加注聲符、音義合成

第廿一講、文字之構形規律與漢字教學
21–1、構形規律
21–2、漢字教學

第廿二講、文字之形意義關係複說
22–1、構形與構意
22–2、構件在文字結合中之功能
22–3、漢字構形規律新說

第廿三講、總結篇
23–1、字形與本義之關係
23–2、字形與引申義之關係
23–3、漢字之特點與地位

期末考